close

●請說明政治學研究的行為主義與後行為主義的內涵及其差異?
有關政治學的研究發展可分三階段:「傳統主義時期」、行為主義時期」、「後行為主義時期」,而以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行為主義演變至後行為主義之論爭為最高峰,茲就其相關概念申論如下:
(一)行為主義時期:
因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各國的日常事務日趨複雜,許多政治學家發現,以往的政治知識及理論無法解釋或解決當時的難題,因此,紛紛找尋新的研究方法,於是行為主義就應運而生,將政治現象以量化研究分析,而建立為經驗理性的行為主義。其行為的內涵:
1.以政治行為研究對象。
2.重視經驗與理性研究。
3.強調價值中立。
4.主張科際整合。
(二)後行為主義時期:
後行為主義者並排斥經驗研究,但對缺乏經驗資料的政治問題認為應一併討論,如各項公共政治制定過程與分析,對政治體系及社會產生的後果與影響等,都應是研究的方向。茲就後行為主義內涵分述如下:
1.戰爭與經濟對政治活動的影響。
2.國防外交與內政熟輕熟重。
3.政治參與的擴大能促進政策的加強。
4.人口成長與糧食分配的問題。
(三)行為主義與後行為主義之差異歸納如下:
1.行為主義時期以一元論稱之,其他理論多被排斥非科學或不能引用,然後後行為主義時期倡多元論。
2.行為主義因系統穩定故傾向保守,後行為主義則強調求新求變。
3.行為主義價值中立,認為採取科學方法與態度即可,然後行為主義則以行動理智活動負其責任。
綜上,行為主義時期的科學化研究對政治學產生了助益,接著使後行為主義時期再增添人文關懷的情愫,擴大了政治理性活動與責任,也為社會問題提出解決的方法,兩者相互包容與修正使政治學成為一門科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國考m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